来源:互联网
点击图片查看详细数据
7月CPI同比上涨1.8%,创30个月以来新低。通胀回落为调控政策留下更大回旋余地,但当前国内外一些物价上涨因素开始集中显现,在短暂下行后,中长期通胀压力并未消除。一方面,要把稳增长放在更突出位置;另一方面,通胀不排除卷土重来,货币政策调控将更趋谨慎。
国际方面,食品和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的可能性不大,而且中长期可能给国内带来输入型通胀风险。受美国旱灾影响,美洲 大豆 和玉米供应出现减少,期货价格已开始大幅上涨。在此影响下的 农产品 价格飙涨可能波及全球食品价格。美联储、欧洲央行、英国央行等对利率采取“按兵不动”的策略,亦隐含对通胀上行风险的担忧。昨日亚洲多国议息,尽管均面临经济下行风险,但日本、韩国、印尼均维持基准利率不变,没有采取降息政策。韩国央行还表示,石油、粮食价格可能上涨是未来通胀风险所在。
国内方面,短期来看,一方面7月很可能创出本轮物价涨幅最低点,未来几个月CPI翘尾因素将呈现加速减弱态势。根据历史数据,6-9月是翘尾因素快速下降时期。从7月CPI数据来看,食品价格和非食品价格均小幅上涨,而翘尾因素比上月回落0.5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新涨价因素相对增强。首先,动力煤价格止跌、7月发电量增速出现反弹,表明企业生产活动开始企稳。需求恢复将带动生产性价格止跌上行,并逐步传导至消费价格;其次,根据生产周期判断,猪肉价格逐渐进入周期波动的底部。猪肉价格在秋冬季节将进入上涨趋势,呈现一定幅度的反弹;再次,受季节性周期因素减弱以及水灾等天气影响,近期蔬菜价格已出现回升,预计短期内上行态势可能持续。这些因素如果在未来几个月集中凸现,其合力可能形成新的通胀压力的基础。
中长期来看,国内劳动力价格进入长期上升通道、各类资源价格改革带来的资源品涨价压力集中释放等长期性因素也将持续推高CPI。一般在经济转型期内,非食品价格对CPI具有刚性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