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页 > 财经 > 正文

投资浪潮下的民间资本转型

2012-09-19 04:37:25
来源:互联网

民间资本进入政府所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投资一直都是个问题,尽管外界舆论从不停歇,政府这几年也逐步放宽了部分投资限制,也落实出台了“非公经济36条”细则,但总感觉民间资本在这个领域还是有心无力,不能遍地开花。特别近期在地方政府受困于资金且无力投资的背景下,这个问题再次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如何才能更好地将民间资本吸引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如何才能更广泛地激发民间资本的投资热情?从务实的角度出发,我认为关键并不是现在所强调的那些投资范围、平台搭建等种种因素,关键应该是给民间资本足够的赚钱想象空间。要产生这种空间就意味着政府要给民间资本更多的“权”,给更多的“权”,就意味着要让民间资本参与开发的模式发现转变。以往的BT(建设-移交)模式已经跟不上目前国内的城市化发展需要,BOT(建设-运营-移交)也勉强合适但不是最好,我的建议是应更多地转型成BOOT(建设-拥有-运营-移交)或者BOOST(建设-拥有-运营-补贴-移交),也就是地方政府不仅要出让项目的运营权,还要出让项目的所有权。前者是为了解决项目的盈利性,后者是为了解决项目的合规性和流动性,甚至对于盈利性较差的项目,地方政府还应该给予适当的政策补贴,保障民间资本的合理投资回报。

当然如此转型,肯定会让许多地方政府短时间内无法适应,因为这样会导致政府丧失了项目的主导权。不过从经济的整体方向看,这无疑是明智的选择。政府做旁观者不是退步而是一种进步,一方面是后期建设的任务已经越来越轻了,另一方面是未来经济的推动主要来源于运营,而政府受制于各方面的限制长期以来这方面一直都是短板。所以把项目经营权和所有权都移交给民间资本,对民间资本来说是取得赚钱的资本;对政府来说是减少负担。另外项目所能衍生的收益可能并不比项目本身来得少,因此对于两者而言是“双赢”的局面。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首页
Copyright © 2012-2020 http://www.eastxu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欢迎广大网友来本网站投稿,网站内容来自于互联网或网友提供 客服QQ:268521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