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互联网
中秋佳节,先祝节日愉快。愉,就不多说了,长假8天呢。快,倒要多说两句:今年,高速都免费了,会不会比往年更堵?能不能走得畅快呢?
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免费”。从公园到图书馆博物馆,再到今年的高速。细细想来,免费那些事儿,几乎都有一套固定的模式:公众有要求——舆论开始呼吁——一番利益博弈——出台拍板。然后又是另一套程序:如临大敌担心出问题——一开始确实堵得不行——管理方抱怨加呼吁——渐成常态大家开心。现在,节日高速免费已经走完了第一套程序,到了第二套的第2个环节了。
今天凌晨的0点,是开始免费通行的节点。堵不堵?请看今天的 A3 到A6版。借用一句博友的话:哎呀,想起个菜名叫“爆肚(堵)”!……
免费——堵车,这似乎是一个合理的因果关系。不过,为什么这么多人要去“板等”,倒不仅仅是能省几十块钱这个理由能解释的。
每次 汽油 涨价前夜,几乎都可以看到加油站扎堆抢加的镜头。其实就算你是越野车的超大油箱,也就省了个20块钱左右吧?大家“饥渴”的不是那10块20块钱,而是一种这样的感觉:我应该去享受这个优惠,这是我的权利啊!而在高速路上“板等”免费,比在加油站里赶加汽油更有权利层次上的意义。
“板等”的心态源于我们还不习惯这种权利的回归,总觉得这还是一个一瞬即逝的东西,如果不去抓住的话,有点可惜。想一想两年前南京的中山陵玄武湖公园免费,头几天那个人山人海,就是这种心理在作怪,都忘记这个免费是长久的了。而这种心理,在权利渐渐回归成常态之后,一定会平息下去的。你看两年免费下来,中山陵玄武湖还那么堵吗?
权利正如空气,它应该是对你极其有用,但又让你平时根本感觉不到的东西。当大家都习惯这种权利的时候,自然就没有了那种“饥渴”的心理。
“不习惯”的心态造就了一些管理上的难题,所以“管理”二字的真正意义不在“管”,而在“理”,把权利关系理清了,就能把职责也理清了:管理部门的责任,就是让我们对权利从“不习惯”到“习惯”,最终习惯成自然。这中间可能有难度,可能需要时间,但只要真正上心去做了,只要咬准了“公众应该有的权利”这个前提,认定了“大家都习惯享受权利”这个结果,难度和时间,都不应成为问题。
回到开头讲的两套程序,我们可以看到,中间的那些博弈啊抱怨啊担心啊和堵啊乱啊之类的,都是枝节,可以通通去掉,这样就留下一个简单明了的公式:公众有要求——政策出台拍板——渐成常态大家开心。这其实就是公共福利最核心的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