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页 > 汽车 > 正文

斯巴鲁年底公布在华收权计划 庞大拦路虎

2012-09-01 12:29:19
来源:互联网

  合资国产未果的 斯巴鲁 ,又开始打起了总代理商的“主意”。

  继 宝马 、 雷诺 、 捷豹 路虎 等 进口车 品牌对国内总代理 经销商 完成收权后,记者日前从接近 斯巴鲁 的人士处独家获悉,公司将效仿其他 进口车 品牌在中国成立销售公司,主要统管 斯巴鲁 在中国市场的 进口车 业务,年底或将公布收权计划。另据记者了解, 斯巴鲁 与庞大集团(601258.SH)、上海安吉和 东莞 意美三大区域总代理商的合同协议将于今年到期。

  对此, 斯巴鲁 (中国)投资公司企划部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还没有确切的消息。而在上述三家总代理商中,凭借着网络和渠道优势,累计销量占 斯巴鲁 在华总销量半壁江山的庞大集团将有实力与 斯巴鲁 的“收权”行动做抗衡。

  “过去几年, 斯巴鲁 的 森林人 等 SUV 车型的竞品比较少,但是现在 SUV 市场也将趋于饱和。即使收回总代理权,但是作为小众品牌,其在中国汽车市场面临的尴尬地位将很难扭转。”LMC亚太区汽车市场研究总监曾志凌(微博)告诉记者。

  收权下的利益博弈

  基于提高销量、抢占市场份额的考虑,从2006年开始, 宝马 、 沃尔沃 、 宾利 等 进口车 品牌相继收回了渠道总代理权。

  不过,这对于总代理商来说则不是好消息。

  总代理商被“削”为普通 经销商 后,将丢失一大块 进口车 利润。被降格为普通 经销商 后,总代理商将不再具备整车批发和零部件中转库的功能。对于习惯了高额利润的 进口车 总代理而言,不仅在某个区域的垄断地位被打破,而且还少了两道环节(整车和零部件中转)的利润。

  “总代理商和普通 经销商 之间的净利润至少相差一成。”接近 宾利 汽车的人士告诉记者。

  “在去年 上海车展 上, 斯巴鲁 相关领导就跟我们3个总代理商开会,说要收回总代理权, 斯巴鲁 单独成立销售公司,这是日方单方面的说法。”庞大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庞庆华告诉本报记者。

  业内人士对此分析, 斯巴鲁 的良好业绩表现曾是庞大集团能够上市的一大亮点,但随着 斯巴鲁 收回区域总代理权,庞大将不可避免受到一定的影响。

  目前,庞大集团拥有 斯巴鲁 北方八省份(北京、 天津 、辽宁、河北、山东、河南、 陕西 和山西)独家总经销权。2010 年, 斯巴鲁 的销售收入占到庞大集团营业收入15.68%,同年 斯巴鲁 的毛利占到庞大集团毛利的27.50%。

  商业利益上的考量决定了收回总代理权的难度。

  “ 进口车 品牌肯定是要收的,胳膊扭不过大腿,但是具体的收法,则是双方博弈的结果。”一位接受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张华(化名)表示。

  相比其他两家区域总代理商,对于 斯巴鲁 而言,庞大的实力不可忽视。庞大集团2011年年报显示,截至2011年年底,集团建有123家网络,标准 4S店 109家。另据了解,庞大集团累计销售 斯巴鲁 汽车9万多辆,占 斯巴鲁 汽车在华销量的半壁江山,而且庞大集团下属的 斯巴鲁 经销店超过90%都是自己投建,不是加盟店。

  而分管华东六省市的上海安吉和华南五省的 东莞 意美,二者经销网点加起来尚不足70家,而且不少是加盟店。

  因此在北方区域市场,庞大集团有实力与 斯巴鲁 抗衡。“日前,严重偏袒汽 车厂 商的《汽车品牌管理办法》也有松动的可能性,这些都是庞大集团向 斯巴鲁 索取优惠条件的资本。”张华告诉记者。

  “ 斯巴鲁 还没有给我们谈具体的方案,其收回总代理权对庞大集团影响不大。除了 斯巴鲁 ,我们已经拿到 奔驰 等 豪华车 品牌几十家的授权店,这些都是庞大集团新的利润增长点。”庞庆华告诉记者,“我做梦都想和 斯巴鲁 在中国合作成立销售公司。”

  但是, 斯巴鲁 (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企划部相关人士则拒绝对此回应。

  起个大早,赶个晚集

  即使收回总代理权,也掩饰不了 斯巴鲁 在华发展的尴尬。

  记者拿到的一份数据显示:今年1~7月份 斯巴鲁 在华零售销量为3.1万辆左右,同比去年1~7月份3.4万辆的销量下滑一成。但是同期, 进口车 的销量则有20%的同比增长。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 斯巴鲁 经销店相关人士告诉记者,现在 斯巴鲁 的销售表现已不如以前,店里销量同比下滑明显。

  其实,从2010年开始, 斯巴鲁 在华增长已趋于缓慢。2010年销量为57138辆,2011年的销量为57198辆,仅增加了60辆,从其今年上半年的销量数据来看, 斯巴鲁 今年在华实现销量6万辆的目标也比较困难。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 斯巴鲁 在中国的发展简直是“命运多舛”。用一句古话“起了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来形容 斯巴鲁 在华的发展路径甚为贴切。

   斯巴鲁 是最早一批关注中国市场的外资品牌,富士重工早在1989年将目标锁定在了具有军工背景的 贵州 航天工业有限公司(下称“贵航”),以技术合作的方式涉足中国汽车市场。据了解,贵航引进富士重工 斯巴鲁 轿车生产技术,并合作开发“贵航”牌 微型车 ,但是双方的合资经营状况陷入僵局。与贵航合作失败凸显了 斯巴鲁 作为日系车企的经营特点:希望通过小投入的滚动式增长来发展企业,对企业的未来发展没有长期的战略,这个特点如果对于成熟市场来说,并不为过,但是这种市场策略在新兴的市场行不通。

  LMC汽车市场研究部经理朱鸣认为,富士重工在中国的失败根本上来讲就是对中国的政策以及对政策制定者的解读远远不够。

   斯巴鲁 原本拟在2016年3月之前在中国建成一家合资企业并投产,但向中国政府递交与 奇瑞 成立合资公司的申请一直未得批复。由于无法在原定的时间内与 奇瑞 公司启动在中国本土生产汽车, 斯巴鲁 母公司富士重工从而将 斯巴鲁 2015年~2016年度全球销售目标从90万辆调低至85万辆。同时,富士重工还宣布该年度 斯巴鲁 在华销量目标将从18万辆下调至10万辆。

  在合资国产项目遇阻的背景下,通过收回代理权,自己去掌握中国汽车市场的 进口车 和渠道投建或许也是“拼一把市场”的合适路径。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首页
Copyright © 2012-2020 http://www.eastxu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欢迎广大网友来本网站投稿,网站内容来自于互联网或网友提供 客服QQ:268521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