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互联网
每经特约记者 林涵 发自上海
今年的时间对于大部分自主品牌汽车来说,都堪称备受难熬。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自主品牌乘用车销售356.41万辆,增速低于乘用车总体增长速度6.4个百分点。
近期相继发布的汽车上市公司的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自主品牌业绩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状况。但是,对于及早调整产品战略并重点打造强势产品的 长城 、 吉利 来说,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市场上都小有收获。这对于其他自主品牌车企来说也具有借鉴意义。
市场再现“冰火两重天”
今年上半年,自主品牌销量前五名的企业依次是 奇瑞 、 吉利 、 长城 、 比亚迪 和 一汽 集团。其中, 奇瑞 虽然稳居榜首,但销量却同比下滑9.3%至26.55万辆。且 奇瑞 旗下的主力车型中,除 A1销量 略有增长外,其他主力车型销量均以两位数的速度下滑。
曾经风靡一时 比亚迪 从去年开始就风波不断,一段时间以来, 比亚迪 的业绩和股价走势一直不尽如人意:受累于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萎缩,今年以来, 比亚迪 A股股价已经下跌37.72%,H股股价下跌21.38%。而诸如 上汽荣威 、 一汽奔腾 等品牌,在集团背景以及以价换量等 营销 措施下,市场表现也并不强劲。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在市场的不利势头中,仍有自主车企捷报频传。据 吉利 汽车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7月 汽车销量 为2.8万辆,同比增长30%;8月10日, 长城 汽车公布2012年7月 汽车销量 高达49274辆,同比增长62.3%。前不久出炉的企业半年报,四大自主品牌中, 吉利 和 长城 恰好也是上半年目标完成率的冠亚军。
对于两家公司销量逆势上扬的原因,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将其归结:为对海外市场的大力开拓及坚持对核心品类产品的深造。崔东树还表示,国内市场遇冷,自主品牌把发展目光转向海外,不失为明智之举。
他指出,目前国内汽车市场发展畸形,高端车市场暴利,而大 排量 、大油耗的车却又追随者无数。这让越来越多包括自主品牌在内的车企开始对高端市场趋之若鹜,导致自主品牌中低端市场严重萎缩。在自主品牌在冲击中高端市场过程中遭遇各种困难险阻,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下,自主品牌选择了发力海外市场,并且收效不菲。
多年来持续推进海外市场体系建设的 奇瑞 汽车,虽然国内市场销量平平,但在海外市场业绩的强力支撑下,仍保住了自主品牌龙头老大的宝座。而 吉利 今年上半年的海外市场表现也堪称大获全胜,其迅猛增长之速让业界侧目:1月~6月份 吉利 汽车出口总量同比增长超过210%,遥遥领先行业平均增速。最新数据显示, 吉利 7月出口量再次突破万辆大关,占 吉利 汽车当月销量的35%以上。
分析认为,今年上半年 吉利 汽车贡献的投资收益,很大程度得益于其出口的快速持续增长。表现 卓越 的另一自主品牌 长城 汽车今年上半年海外出口47719辆,同比上升40%,7月出口更是同比增长88.7%。相对中国消费者而言,海外市场似容易接受自主品牌主打的小 排量 车型。
拳头产品反哺品牌
“市场长期趋冷,将助推自主品牌发扬精品战略。”崔东树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除了发力海外市场,自主品牌更重要的还是不断修炼内功,优化产品线,提升品牌形象,这对国内市场表现尤为重要。
在 奇瑞 收缩多品牌战略之后, 吉利 的品牌分化却取得了成功。 帝豪 作为 吉利 最畅销的系列车型,是 吉利 汽车战略转型的重要标志, 吉利 希望在竞争策略上告别价格优势、走向技术优势。技术和品质策略,让没有显赫出身的 帝豪 ,成为首个被公认为打造高端中级车市场取得初步成功的自主品牌。
专注于打造拳头产品,形成品类优势,再以此反哺品牌,相比于盲目扩张产品线,进军高端市场,将更有助于提升品牌形象。
按照惯例,小众化且品牌认知度不高的车型,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利润,也无法获得理想的销量。业内人士表示,目前自主品牌最大的弱点即陷入了错误的逻辑,喜欢盲目进军高端,反而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缺乏精耕细作,倘若核心优势都已失去,如何能让产品后继者安身立命?而且,在市场高速增长时期,自主品牌多采取了“野蛮生长”方式,并未过多顾忌产品质量和品牌推广,而在市场收缩之后,自主品牌则纷纷遭遇发展瓶颈。
经过一年多的市场洗礼,很多车企已意识到问题,开始收缩战线,着力打造核心产品。 奇瑞 当属其中典型。今年以来, 奇瑞 在终端市场销量上始终处于下滑状态,相比 长城哈弗 与 吉利 帝豪 每月过万的销量, 奇瑞 的主力车型QQ和 瑞虎 还徘徊在以“千”为计数单位的销量规模。若不是海外市场强力支撑, 奇瑞 今年业绩将更为惨淡。 奇瑞 董事长尹同跃认识到,由于过于追求规模和速度,导致 奇瑞 产品偏多,资源分散,每个产品都做不到精耕细作。“现在就是集中资源,打造拳头产品,将每一个产品做到位,这就是我们短期的转变。”
业内人士分析,当中国汽车市场低速增长一旦形成常态,自主品牌未来打翻身仗更加艰难。自主品牌 汽车企业 必须面临新的市场环境做出抉择。一方面开拓新的发展领域,另一方面,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在优势市场深度耕耘才是当务之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