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互联网
六年前,本土自主品牌车企 奇瑞 汽车率先涉足中国混合动力汽车市场。然而,六年后,引领风骚的却是 丰田 、 雷克萨斯 、 奥迪 、 宝马 、 奔驰 等跨国汽车公司,个别品牌月销量已过千辆,撬开了中国 新能源 汽车市场大门。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从近日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办的混合动力汽车技术及推广研讨会上获悉,除了在 新能源 客车领域走在世界前列,几乎所有国内汽车集团在乘用车领域至今仍停留在研发、路试阶段。
国内企业在最可能普及的混合动力乘用车领域已被甩开不止一个身位。
跨国车企“垄断”混动市场
考虑换第二辆车的北京市民小张,把目光锁定在 雷克萨斯CT200h 混合动力车上,他认为花不到30万元买辆混合动力 豪华车 较值得。
市场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接受价格下探至与普通汽车没有太大差距的混合动力汽车。从汽 车厂 家的 营销 策略上也可看出,混合动力汽车已走进消费者身边。
以 雷克萨斯 为例,凭借在中国市场月销过千辆的佳绩,已将混合动力作为未来销往中国市场的主力车型, 雷克萨斯 的目标是在2015年每在华销售2辆产品中有1辆是混合动力汽车。
丰田 也在加大混合动力的销售目标,新一代 普锐斯 今年在中国市场的销量目标是3000辆,即便日系车遭遇种种市场阻力,但这一目标仍然没有改变。
更多跨国车企纷纷加大力度向中国市场投放混合动力车型, 奥迪Q5 、 奔驰S级 、 宝马5系 、 大众 等 汽车企业 的混动产品虽然没有日系车企那样快速上量,但在 SUV 、高档 豪华车 、中高端乘用车市场均有相应产品布局,已率先卡位中国乘用车各个细分市场。
“中国已进入混合动力汽车发展的时代,而 丰田 目前需要做的工作是不要让消费者感觉到混合动力车辆售价太高。” 丰田 汽车研发中心(中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松本真一告诉记者。
事实上,中国混合动力汽车市场的启动与全球市场逐渐升温有一定的关联。今年一季度,在美国、日本汽车市场,混合动力车型一度成为月度销量冠军。以 普锐斯 为例,2012年3月,美国市场消费者一共购买了27800辆 普锐斯 ,同期增长49%。
不仅是 丰田 汽车,其他 汽车企业 也大有斩获,今年第一季度, 现代 公司共销售了4968辆 索纳塔混合动力 版。
目前在美国上市的混合动力汽车已经有41款, 2008 年时还只有19款。
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看来,混合动力汽车是当前最适宜推广的 节能 技术。他认为,现阶段,混合动力汽车技术较为成熟,成本增加相对较少,而且基本不改变驾驶方式,产业化条件要求相对较低,也不需要基础设施支持,是现阶段电动汽车产业化推广的重点。
本土车企仍处研发阶段
与众多跨国汽车巨头相比,本土自主品牌 汽车企业 虽然最先涉足乘用车混合动力汽车这个领域,但至今为止仍鲜有建树。
国内自主品牌 汽车企业 的混合动力产品,不少仍在研发阶段,而已经推出量产的车型也绝大多数处于公共领域的路试阶段,真正走进私人市场的寥寥无几。
长安 汽车已量产了900余辆中度混合动力轿车、1900余辆弱度混合动力轿车,绝大多数用于出租车等公共领域。
早在2010年, 上汽集团 就提出了上汽 新能源 汽车到“十二五”末占全国 新能源 汽车市场份额20%的目标,但在日前的研讨会上,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监助理李建岗公开表示,20%的目标对上汽自身的压力也很大,但并没有改变目标。
至今仍没有混合动力汽车量产的 一汽集团 ,在研发方面一直在努力。 一汽集团 技术中心主任李骏认为,由于混合动力汽车成本仍然很高,在目前国家政策的支持下, 一汽 开发的混动车无法批量生产,这也是混合动力车在中国发展遇到的最大挑战和障碍。
中国汽车产业在关键技术方面仍突破乏力,是在混合动力市场“起大早赶晚集”的重要原因。 广汽集团 汽车工程研究院首席总师徐吉汉认为,目前混合动力汽车开发难点是电动 空调 、电动转向、电动真空主要采用外资或者合资产品,成本较高。同时,制动能量无法充分回收。
对此,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姚春德在接受本报采访时指出,暂且不论在混合动力领域技术积累较为深入的 丰田 ,几乎与中国 汽车企业 同时进入混动领域的德系 汽车企业 ,经过三五年研发,立刻便能拿出经得起市场考验的成熟产品,与其在传统内燃机领域的技术优势有很大关系。
本土 汽车企业 在混动领域已被甩开不止一个身位。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国内汽车整车企业销售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81辆。与 丰田 等车企动辄过千的月销售数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本土车企所销售的混动汽车数量还不到三位数。
董扬力挺混合动力汽车,他认为,随着混合动力技术的发展,能推动电池、电机、电控关键系统及零部件技术升级,为纯电动汽车产业化提供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在商用车尤其是客车领域,有些国内混合动力产品技术性能已反超国际品牌。前不久,国家四部委牵头成立的国家联合测试组,在 昆明 对正在示范运行的8种混合动力系统、13种混合动力车型进行了抽样测试,其中有两个国内品牌的混合动力公交车其平均油耗和性能超过了美国伊顿系统的混合动力客车。
不过,客车的成功经验很难在乘用车领域复制。种种迹象表明,在竞争更为激烈的乘用车领域,本土车企的混动之路并不轻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