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互联网
《奔袭桐柏》、《查干淖尔姑娘》、《巢》、《大别山之恋》、《道口烧鸡铺》、《渡江、渡江》、《多情的夏天》、《e恋迷情》、《房车奇遇》、《给野兽献花》、《古镇情》、《故乡面参花情》《函谷关》、《合欢树》、《狠狠爱》、《欢迎你到阿尔村》。
这就是第21届金鸡百花电影节国产新片的参展影片片单,即便是资深的华语电影迷,恐怕对这个名单同样是知之甚少。电影节组委会方面则表示“正因为这些影片不为人知,电影节才希望能给这些电影搭建一个宣传平台。”可实际情况是,这个电影节本身都毫无关注度,少人问津。那么,以一个不为人知的电影节去宣传一些不为人知的电影,又有何意义呢?最终还不是关起门来自娱自乐,越发走向没落的死循环。
今年恰好是百花奖成立50周年的重要年头,本该是个值得大力庆祝的重要时刻。不过这刚过了50岁生日的百花电影奖却早已显出老态。对很多观众来说,如今的百花奖或是合并后的金鸡百花电影节都越来越遥远了。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它们甚至连鸡肋奖项都算不上,因为它不但食之无味,弃之也毫不可惜。
无公信力,无影响力,无生命力,这就是当前金鸡百花电影节给我们的第一印象。
无公信力:屡遭质疑的奖项
本届百花奖的得奖名单是,《唐山大地震》成为最大的赢家,最佳影片、导演以及编剧及新人奖都由其获得。而去年的人气影片《失恋33天》则捧得最佳男女主角奖,《辛亥革命》是最佳男女配角奖的得主。三部热门影片平分所有奖项,虽然没有了双黄蛋,不过最终结果仍然仅是三家分糖而已。
仍然是一个平淡无趣的获奖结果。或者说,这种平淡无趣是从提名名单出现时就已经注定了的。为什么要提名这些影片,他们是否真的就代表当前中国电影的最高水平。同时,为什么是这些影片得奖,他们是否配得上这些奖,这些恐怕都要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而且,还有很多有口碑很好的年度佳作甚至连提名都拿不到。
同样遭受质疑的还有那101位大众评审,他们到底是如何推选出来的,选拨的流程是什么,是否能代表大多数观众的口味,这些我们都不得而知。而从媒体的报道来看,在之前的提名奖上,这些大众评审更是变身粉丝,满场飞一般寻找明星的签名合影,这种心态到底会对最终结果有多大的影响。更有趣的则是那个提名奖,所谓提名奖,就是提名就有奖,实在是奖项的一个笑话。说穿了无非是想借机吸引明星出席,不过这一做法却削弱了电影奖本身的力量。
无影响力:愈渐冷清的电影节
如果问起《中国好声音》比赛将在哪天几点举行,许多人都能脱口而出。而问起第21届金鸡百花电影节什么时候在哪里举办,恐怕很多人都是一头雾水,甚至笔者本人都要反复查询之后才能真正确定颁奖日期。因为这实在是一个没什么值得关注的电影节,至于它什么时候办,在哪里办,自然没有人关心。
金鸡百花奖曾经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电影奖,昔日电影人都以获得金鸡或百花奖为荣。尤其是大众电影百花奖,更是被称为中国最有群众基础的电影奖,那个奖曾经是《大众电影》读者一票一票辛苦投出来,非常有影响力及公信力。可如今,随着《大众电影》的整体没落,让这个奖项失去了媒介依托。再加上近些年奖项在宣传上越发无力,百花奖也日渐没落。
关于金鸡百花的没落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举办地的不断变化。自从金鸡百花实行了举办地轮换制之后,它的意义也开始逐渐转变。过去是电影人的盛会,是为电影而办的奖。现在则成为各举办地所属政府为宣传本地而衍生的宣传工具,每个举办城市都将电影节当做宣传当地的一次机会,借电影节之名,行宣传当地之实。出发点本就很奇怪,在此基础上,他们更不会将重心放在如何办好一个以电影为主题的电影节上。就像这一届,开幕仪式就像一场东拼西凑的草台班子演唱会,一群明星来唱歌跳舞助助兴,完事也就鸟兽散了。到底是电影节的开幕式还是其他什么东西的开幕式,谁在乎呢?至于电影,更是靠边站好了。而对观众来说,除了当地人,还有谁会在意这个群星演唱会呢。在策划热闹的同时,却忘记了电影节最该做的事情,忘记了电影。
影响力下降之后,明星也都不再买账,去的明星越来越少,电影节也越来越冷清,由此恶性循环,周而复返。组委会认为明星不来是怕得不着奖丢脸。不过以中国明星对红毯的热衷程度,像戛纳这种国际电影节都不怕丢人去蹭红毯,为什么自己的金鸡百花情都请不来呢?所以事情显然没有领导说的这么简单。
无生命力:都是些表面功夫
真正让人绝望的还是没有生命力。这是一个越办越让人觉得绝望的电影奖,与电影越来越远,与观众越来越远。主办方只有各种表面功夫和外行手段在自娱自乐,完全不会帮助电影节发展,只会让这个电影节越来越没落,越来越无人问津。
在本届电影节,官方共提出十大亮点。稍微看一下,就会发现基本都是些噱头和表面功夫。甚至连VI体系、视觉标识都会当做一个亮点加以宣传,而各种产业论坛,明星红毯都早是玩烂了的东西。无非就是明星走一圈,专家来开开会,发发言,就算圆满成功了。这种走秀式的形式主义对华语电影以及金鸡百花本身都毫无助益,也只会加速电影节的死亡。
而隐藏在背后的问题则是整个电影节体系的弊端,它缺乏一个独立的、专业的组委会团队专心服务于这个电影节。这个团队需要是个常设机构,并且不受举办地所属政府的操控,可以连贯的、自由的执行自己的策划和方针。使变革电影节的举办思路得以更坚决有效的执行下去,不是一届一变,而是形成连续性。不再业余外行,不再朝令夕改,将电影节还给电影,让电影去支撑电影节,这才是电影节的正路。而从现在的情况来看,这基本是不可能的事。因此,即便没有生命力,也只能这么没有生命力下去,一直到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