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互联网
第2页:电商频造节难掩网购疲态
二、电商频繁造节难掩网购疲态:
疲态之一:快递业迎来“春运”,快递变“慢递”:
11月21日,距离“双11”促销已经过去整整十天,但是一些消费者购买的商品至今仍未发货——“我的支付宝花掉了好几千元,好几样物品还处于未发货状态,直接泪目了。”笔者的同学小雷在QQ上向笔者诉苦。
而一位“×通”快递的工作人员告诉笔者:“我现在每天要送200多件包裹,比平时多了一倍,中午都顾不上吃饭,现在连讲话都没力气了”;另一位快递员告诉笔者:“这两天的包裹都赶上春运了”。
“双11”之后快递公司爆仓的场景
据了解,“双11”促销当天仅天猫一家销售191亿元的背后将产生8000多万个包裹,而在网购快递中份额最大的申通快递,2011年日均运营快递为200万件,去年“双11”高峰单日最高处理包裹达430万件。如果按照9大快递公司平均日处理300万件计算,需要3天才能完成货物中转,但末端配送将延续至少5-8天。然而,这只是乐观的估计,因为还有不少卖家为避开快递“春运”,选择延期发货。
疲态之二:不少人得了“网购恐惧症”:
分析“双11”当天的网购情况,笔者发现许多人都是“非理性消费”:看到一件商品不管自己用不用得上,只要有降价或者促销字样就有人疯狂下单,仿佛不要钱一样。结果买回来的东西许多“束之高阁”——笔者自己也犯过此类错误,去年网上促销购买了一条裤子结果穿不上、购买了一块仰卧起坐板结果一直没使用。
消费者相当关注电商的配送速度、服务
而在“双11”之后,许多消费者已经得了“网购恐惧症”:办公室文员张小姐说:“网上天天搞促销,不知道真便宜还是假便宜;买了一大堆东西,但是感觉也没有想象的那么便宜,也许是当时买的时候头脑发热了;想想这个月底还得还信用卡呢,哭死!以后再也不能乱花钱了”。
除了像张小姐一样因为“非理性消费”产生网购恐惧症的情况外,还有一些消费者是因为不愉快的购物经历产生了“网购恐惧症”:因为部分商家的欺诈行为伤害了消费者,导致一些消费者产生了抵触心理——“我现在对一切在网上买的东西都不放心”,小陈告诉记者,去年他在网上买了一个玩具模型,打开包裹发现模型破损了。结果商家说是快递公司运输过程中损坏了,快递说是商家的产品本来就有问题,这样推来推去一直没给解决。
文章小结:
今天是感恩节,这个本来是美国人为了感谢印第安人的节日到了中国又变成了电商眼中的购物狂欢节,而天猫又计划在12月12日这个普通的日子推出促销活动——新一轮的造节运动又将开始。对于已经出现网购恐惧症或者已经看明白电商伎俩的消费者、叫苦不迭的供货商们来说,电商还会像“双11”促销时那么火爆吗?(本文来源:中关村在线网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