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互联网
案例:一对均是大学本科毕业的夫妇,毕业就有工作也结婚,每人月收入2千5百元,吃饭、交通、人情、阅读为1千5百,月共净余两千元;他们面对一百平米、总价为一百四十万的房子要做出最艰难的权衡:要房子,不能要孩子,好比 希特勒 “要大炮,不要黄油”一样了。
引言:两个具体数据
进入2012年,中国的宏观调控政策并没有放松,其中尤以对楼市的调控最为坚决。国内外的经济学家们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大多数认为将促使房价向合理水平回归。其实,所谓回归就是下跌罢了。少数学者认为房价大幅下跌会伤害中国经济,至少让百姓手中的存量资产缩减。其实,所谓缩减只不过是那些 炒房 的或用第二三套房套利的才会面临。
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首先给出楼市降60%的专家经验判断。国内网站对此进行转述:“最近,温家宝和李克强强调,要坚持房地产调控不动摇。经济学家綦彦臣表示,以固定资产泡沫带动增长,中国已经付出了昂贵的代价,房 地产泡沫 破裂对发展实体经济是有益的。綦彦臣:‘降幅至少有60%,才能出现一种什么样的市场呢?真正的房地产住房消费,也就是说,你买了房子就是为了一家人住,而不是投资与投机。政府你千千万万不能从房地产上贪钱,土地出让金占了地方财政收入的40%以上,这是为什么呢?就是我们的政府养得闲人太多。’”
一、茅派观点:经济难题背后的国际恐惧
上面的报道以采访 茅于轼 老先生为主,按其书面资料看,茅老说的“房价下降50%都不过份”,是以2011年10月底的中国楼市第二波降价潮为基期(起点)的。而我的说法则是指2012年年内降60%,即以1月1日的全国平均房价为基期,到12月31日降下60%来。如果没有60%这个应然转化为实然,那么高房价在通胀中的贡献率(推动因素)就不会有明显降低。
还有一些不同的预测也认为中国房价应当大幅下降,如安德鲁?埃里克森与盖布?柯林斯援引中国银行业的资料称:“房地产价格下降可能会妨碍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中国农业银行最近估计,北京和上海等一线城市房价须下降25%、二线城市须下降15%才能在2012年回归合理水平。”
这两个数据显然比此前任中国银监会主席的刘明康的预测要保守一些,刘明康的说法是:中国银行业能抗住40%的房价下跌,而不致发生信贷风险。
关于60%的说法,在2012年3月中旬已然成为某种程度上的共识,如加拿大皇家银行风险管理顾问陈思进专门在网易微博开了“房价降60%”的专栏。香港凤凰卫视还以“陈思进:房价降60%是有可能,政府阻止不了”为题目,进行了报道。陈思进的解决办法是“收空房税”。有趣的是,陈思进的60%数据来自茅于轼的修正。他说:“茅老和我的看法几乎完全一致:‘空房那么多,我估计30%都不止,恐怕有50%,太危险,最后就是破灭。我估计将来房价降60%都有可能,政府阻止不了。’”(我们不妨称此种说法为“茅派观点”)
更为有趣的是,360网转引的消息源虽然同一天为同一个话题采访了茅老和我,但我们两个人事前并未通气。至少,采访者没对我说“綦先生,茅于轼老师说房价要降50%,您怎么看”那样的话。
以上“两个有趣”是专家经验的反映。那么,在另一方面,为什么会有少数专家学者对房价大幅下降表示忧虑或反对呢?(我们不妨把此种观点称为“非茅派”。)很简单,经济学家几乎都有预设立场,这是影响其专家经验生成的重要因素之一。茅派观点的预设立场是为了大多数买不起房的底层,也包括只有一套房子而无力实现第二套需求的家庭。

